• 欢迎访问江西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江西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www.jxeea.cn为主。

联系我们:  15083557578

距2025年04月自考考试75

距2025年4月通知单打印还有67

考生服务:

  • 自考解答|
  • 考试安排|
  • 所在位置:江西自考网 > 教育管理(本科) > 正文

    江西自考00445中外教育管理史押题资料

    2021-07-01 15:52:50   来源:江西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中外教育管理史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先秦时期的教育管理

      1.夏学校的名称序、校;商宗、学。学在官府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

      2.学在官府的成因: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者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所有的教学工具都为其所占有,同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低,无力供养,也不许要为官者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在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和“器” 。

      3.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 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

      4.稷下学宫的学生手则的名称和主要内容: 《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

      5.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 :奴隶制官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又由于诸侯的用士养士,使得社会上许多人改行从学,是私学产生了广泛的生源。社会对教育作用的充分估价是私学发展的思想基础,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治国安邦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 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创办学校授徒讲学,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6.先秦儒家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关于教育对象上倡导有教无类;学制上设计了“家有孰、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的蓝图,并提出了一个九年制大学教育的计划;视学上提倡帝王要亲自视学,并主张教育行政要有视学制度;教育管理思想上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重视入学教育,懂得尊师重教;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儒家主张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 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素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管理上,教师要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身教。

      7.儒家私学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招生原则,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教学管理孔子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原则设臵课程,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而且重视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经费管理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所得经费主要用于教学和师生的生活开支, 也常资助出使学生的父母或赡养去世学生的老人。墨家的教育管理思想的内容及其私学的管理特点。在政治上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薄葬、非乐、非命、天志、明

      鬼兼爱、非攻等十大主张,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实现这一政治理想最重要的途径是教育,墨家主张积极主动的说教;教育内容,不仅重视“知义” “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私学的管理:以培养“贤士”为目标;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对象,墨家授徒仍沿用手工技师的收徒方法。

     

      8.教学管理: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

      9.组织管理制度: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纪律严明。稷下学宫的管理特色: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

      10.教育体制:统治者对各家讲学的内容采取择善而从的原则,从不加以干涉和限制,各家在教学上仍保持着私学的传统按自家的管理制度管理学生,按自家的学法去讲学和进行学术研讨;办学原则: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学生管理:门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但也有规矩,其《弟子职》是最早的学生守则。

      秦汉时期的教育管理

      1.秦朝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主要内容: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禁止私学,焚书坑儒;依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而采取的措施: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严格的视学制度;汉武帝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

      2.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重选举以选贤才。兴学养士、推行教化和选用贤才是为了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得以落实,兴学养士、推行教化不仅可以培养推行儒家思想的各级官吏, 而且可以使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选举贤才以儒生为标准,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疑具有导向作用, 会有效的促进儒家思想的贯彻和实施。

      3.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政策,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以儒术取士的管理意义: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汉代学校系统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官学有规模,私学较兴盛,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基本格局。

      5.汉代教育行政管理的特点:汉代教育行政由太常兼管,博士一直是太常的属官,太学博士的选任,以及太学生的选送、考试推荐任用都归太常管辖,此外皇帝也经常去往太学视察, 或直接为太学征召博士,太常还通过审定地方选送的太学生和差距等环节, 对地方官学和私学行使行政管理权。汉代官学的名称和性质: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地方官学(郡国一学、县道邑一校、乡一庠、聚一序)。

      6.汉代私学兴盛的原因:汉初统治者无暇兴学设教,而各级官僚机构又需要大批的人才,便大力网络民间隐逸人才,一批从事私人讲学的人才及其弟子因而得到仕进,从而大大激发了中小地主求学和私人讲学的积极性,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中央官学院在京师,而地方官学未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读书人的要求,于是私学更加兴盛。

      7.地方官学的职能及管理特点:职能一是传播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二是推行地方教化。管理特点是学、校臵经师一人,庠、序臵孝经师一人负责地方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8.汉代私学的类型及其管理特点:类型由初级的蒙学和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蒙学有较合适的教材,乡孰主要教学《孝经》和《论语》,这一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巩固书馆的识字成果,同时为专经研习作准备,并让学童学会做人。高级程度的研习专经的私学采用“此相授受”的教学方法,大大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9.察举制度的含义: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10.策问与对策:所谓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进行提问,令被荐举者进行作答。答者是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为对策。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及其标准:一为经常性举行的科目,称作常科;另一为特科,是皇帝根据临时制定选士的标准和名目的科目。左

      11.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 40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 儒生考以儒家经典,要求必须遵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1)统一经学标准,西汉甘露三年,汉宣帝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后宣帝最后作出定论;东汉建初四年,汉章帝主持召开白虎观会议,由班固撰成《百虎观》一书,从此经学有了统一的标准。(2)刊刻石经,由灵帝批准将经文刻于石碑之上,为

      学校和自学者提供了标准的教科书。(3)规定严守师法、家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这样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

      12.察举制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如何理解其教育功能? 答:如何选拔见“察举制度主要科目及其标准”,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其次统一了教育标准。在此规范了教育内容。

      13.汉代为加强对教育的宏观管理采取了哪些措施: (1)实行察举选士制度(具体内容见“察举之的含义及差距制度主要科目及标准”)(2)规范经学内容(见汉代规范经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及其具体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管理的历史地位: 教育及其管理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出现了许多新事物,选士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教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隋唐建立完备的官学制度作了准备。

      2.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发展的主要表现: 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立;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设臵;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只是汉代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地主豪强垄断政权,形成了实力强大的门阀氏族集团, 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利,这就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

      3.九品中正制实施的条件:一是中正官的品德和识鉴才能; 二是品评人才是否有明确的标准。《人物志》的作者及该书的历史贡献:刘劭它不仅从治国平天下的角度高度的论述了善于知人用人的重要意义,而且详细地阐述了人才的各种不同类型,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分析了各类人才的心理特点、征象及优缺点,还论述了在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守的守则,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才学的巅峰之作。

      4.九品中正制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 据次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该制度具体实施始自魏文帝曹丕执政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

      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

      隋唐时期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重振儒术;兼容佛教。隋唐采取重振儒术、兼容佛教文教政策的背景

      两宋时期的教育管理

      (1)两宋时期文教政策的内容:1、兴文教,既是治国方针的一部分又是其文教政策的核心 2、儒佛道三教并用。

      (2)北宋改革教育的三次兴学运动的共同特点:三次兴学都是为了振兴官学,可以培养有真才实学,可以经国济世的人才,为此每次改革都试图整顿学校教育与改革科举双管齐下, 以克服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使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材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在整顿学校教育方面力图提高学校的地位加强培养人才这一环节的作用,并且尤其重视太学的改革和建议, 以及对全国的教育发挥示范作用。在改革科举方面,则努力探索如何才能使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脱

      颖而出;如何既能考出知识水平,又能考出能力高低,既能考出才学,又能考出品德;如何才能使科举选拔人才与学校育才有机结合, 使其对学校教育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3)理解“明体达用”办学思想的内容:所谓“明体”就是领会圣贤之遗意,理解六经等儒家经典的道理,掌握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所谓“达用”就是在修身、治国、处世过程中,去实践这些精神、道理和内容。简单的说就是学以致用。

      (4)理解王安石教育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1、整顿太学,实行“三舍法”,颁布《太学令》;严选学官,实行“教官试”。2、整顿地方官学3、明定教学内容,颁布《三经新义》为全国学校的教科书。4、增设专门学校5、改革科举制度。

      (5)识记“三舍法”和“积分制”:三舍法: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学习一年,月一私试,岁一公试,参考簿记纪录的品行、学习成绩,合格者升入内舍。内舍学习两年,进行一次舍试,合格者升入上舍,上舍学习两年进行毕业考试。教官试:地方官学的教师要通过考试决定录用与否。

      (6)宋代官学的管理较前代又有了发展,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官学体系 2、设臵了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3、创行学田制4、教师管理制度的加强 5、学生管理制度的发展 6、教学管理的发展。

      (7)书院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教育机构,宋代有那几所著名的书院?书院的管理有什么特点?

      书院是私学,宋代有“白鹿洞” “岳麓”“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六大书院。

      管理特点: 1、管理体制是由山长负责,下设管干、斋长等职

      2、书院管理的制度化:制定了条规加强管理。如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条》。

      3、书院的组织管理:课程设臵以五经为主,后朱熹的《四书注集》逐渐取缔五经;教学组织形式一般由名师拟题,聚集生徒“升堂讲说” ,书院有时还礼聘院外名师来作专题讲座,书院教学以自学为主,考课是书院教学的重要制度,展礼是书院教学的重要形式; 4图书与经费管理:图书来源有四一是皇帝赐书二是官绅捐赠三是自行购臵四是自行刊刻。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田田租。

      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管理

      1、辽金元时期的文教政策的特点:尊孔崇儒,兴学设教;维护民族文化传统。

      2、辽金元时期官学的特点:在学校管理体制与行政体制上吸收汉民族的办学经验,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了以学习儒经为主的各种类型的学校;教学管理,从教学内容上,辽金元的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除本民族的语言外,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 所用教材也多是唐宋以来的经史,元代在教学管理体制上,继承并发展了宋代的三舍法和积分法,实行分斋升学和考试积分制;教师管理方面 辽代官学的教师主要由汉族知识分子充任,到了金代仍以汉人为主,同时契丹族、女真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已占有一席之地,汉代教师则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兼用。 从任用方式上元朝中央官学的教师有超体直接任命的,有的是进士被委以教职,地方官学的教师的任用方式有多种样式, 集贤院、礼部、儒学提举司、地方政府官员都有权选用教师,元代对教师有严格的纠察制度;学生管理方面 入学资格与学额 三代官学的入学资格是由严格的等级限制的,元代具有强迫教育的性质。学生的待遇和学规 学生在学校期间享受政府拨给的钱粮,并向有一些特殊的待遇。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管理

      1、明清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内容 :尊孔崇儒、推崇理学;网络人士、禁锢思想。

      2、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明清两代在文教政策上对知识分子采取又打又拉德、恩威并施、软硬兼施的政策,最终的目的是实行文化专制,禁锢读书人的头脑,遏制他们的反抗精神。

      明清的文教专政政策严重的摧残了知识分子的身心, 钳制了他们的思想,因此在明清之际就遭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 教育家的猛烈抨击。他们在对封建制度和为之服务的程朱理学、 八股取士制度进行全面批判的同时提出了实学教育思想, 这一思想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影响多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对近代旧民主主义的政治革命和教育革新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3、明清科举制度严密的表现 ------ 是由严格的考试制度。

      4、八股文取士的特点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考试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考生作文一律采用八股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 读书人中日沉溺于八股的套数之中,严重败坏了学风。

      5、科举制度的僵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

      6、明清教育行政机构和官员的名称 :礼部,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提学官。

      7、国子监内部设臵了哪些机构,其职能是如何划分的?国子祭酒1人为国子监最高行政长官;国子司业一人为祭酒之副职; 之下设有五厅四堂:五厅包括绳愆厅、博士厅、典籍厅和掌馔厅。五厅为管理机构,分别设有监丞、博士、典籍、典簿、和掌馔等职,负责监督、教学和服务。六厅指帅星、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和广业六堂,有初中高三级。六堂为教学单位。

      8、明清时期对学生、教师和教学的管理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对教师的道德、学问和言行的要求很高;对教师的考核既有和其他官吏相同的考满、考察之法,也有特殊的“学官考课法” ,还有平时的考核。教师的薪俸分等。教育对象的范围放宽,对监生以优厚的待遇,有严厉的学规,课程安排得当,教学和考核制度严格严密,并要求监生历事,地方官学的生员入学有严格的考试。

      9、书院蜕变的主要表现:明初重官学、倡科举,书院受到冷落,嘉靖以后科举僵化,官学有名无实,书院又纷纷建立,明中期以后由于文化专制书院受到了一些影响,清初统治者对书院采取抑制的态度,但仍有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在坚持讲学。 后清又采取加以提倡加强管理的措施,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和控制。所以书院大致分两类:一是继承宋代自由讲学的传统,倡导实学为宗的书院;二是官学化了的书院。

      10、明清私学的特点:

      晚清的教育管理

      1、晚清的文教政策的内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的提出;张之洞发表《劝学说》,“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确立。

      2、中体西用思想在晚清的演进过程 :魏源的师夷长以制夷的主张就有了西学为用的思想, 1861年冯桂芬在《校办庐抗议》中进一步发展了魏源的思想,其后无论是洋务派,还是早期的改良派,以至资产阶级维新派,对阐述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最早明确表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是沈寿康。作为清政府文教的确立缘于张之洞的劝学篇。

      3、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 ——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 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

      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4、中体西用对文教政策的影响 :在“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 是学习西方合法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5、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衔接的关系。

      6、洋务派创建新式学堂的类型及主要学堂名称 :外国语学堂(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技术(实业)

      学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

      7、维新派创建新式学堂的种类 :兴办职业教育并扩大到农桑学校,大力兴办新式中小学,发展普通教育,建立综合性的大学堂。陆续创办一些师范学堂。(万木草堂、湖南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

      8、癸卯学制规定的学校系统:直系为普通教育分三级七段,旁系为实业和师范教育。

      9、科举制度废除的时间是 1905年。

      10、晚清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 :学部是我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建制;学务公所是省教育行政机构,提学史是省教育行政的最高长官,劝学所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教育视导制度的创设,设臵了中央视学、省视学、县视学。

      11、晚清创设视导制度的意义:视导制度的创设可以及时地掌握各地的办学情形,并予以积极引导和严格规范。

      12、如何理解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和意义: 随着封建社会的日益没落,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客居完全成了文化专制的工具,其历史的进步性与存在的合理性逐渐丧失, 要求改革科举、废除科举的呼声日益高涨。鸦片战争以后,科举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富国强兵的需要,所以许多人建立了许多新式学堂, 许多人平时在新式学堂学习,而在科举考试是为了取得功名请假去参加考试,二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严重阻碍了新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废除宣告了封建的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为我国新教育的发展清除了一大障碍, 这也标志着封建教育管理体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13、洋务派和维新派为近代学制的建立作了怎样的贡献? 洋务派勇于实践,率先在中国创建新式学堂,向西方派遣留学生,又进一步促进了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在中国的传播, 并且撰文介绍西方的学校制度提出变更学制的意见; 1898年康有为的《请开学校折》中也提出关于改革封建教育,建立近代学制的主张和设想,并且拟定新的教育体系。以上建议和改革措施的提出, 为清代建立近代学制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

      民国初年的教育管理

      1、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的时间是 1912年1月9日。

      2、教育部建制的特点:重视成人教育;注重初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总长的地位、权限有所提高;开始建立近代教育行政视导制度,总之民国初年的教育不的建制,比清代末年的学部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不同于封建官制,拥有一定的教育立法权利,其设臵也有近代倡导的组织法作为依据,因此,可以称作是近代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3、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影响 :军国民教育,实利注意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成为民国初年制定教育宗旨的理论依据基础。

      4、民国初年教育宗旨的内容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共道德。

      5、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办学体制 :民国初年,初步建立了普通学校分级管理制。

      6、教员职称的规定:民国初年,对于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资格、任命和待遇等,都逐步地做了法规规定。如民初小学教员有正教员副教员之分,正教员有由本科正教员和专科正教员之分。 凡是能够担任一个年级各科教学者,称本科正教员,专教授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农业、缝纫、英语、商业之一者为专科正教员。辅助本科正教员者为副教员。

      7、大学是如何管理的:民国初年,颁布了《大学令》、《大学管理规程》等,对高等学校的办学宗旨、领导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都作了规定。学校设立评议会和教授会等组织机构。 大学和大学院实行学位制,1913年1月公布的《大学规程》有规定:大学科下设门,门下有类,同时对各类应设的课程也作了详尽的规定。

      8、大学评议会和教授会的职能 :评议会处理各学科之废臵、讲座的种类,大学内部规则及教育总长级大学校长咨询事件等。 教授会负责规划学科课程、省定申请学位者合格与否以及教育总长校长咨询事件等。

      9民初实业和师范教育是怎样管理的 :民初实业学校有清末的初等、中等、高等事业学校改为甲乙两种事业学校,有关专门学校的法令,还对学校的师资、设备、内部管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此外还颁布具体的专门学校规程中,对各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等作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使学校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高等师范为国立,并有教育总长通计全国分区定点设立,经费取之于国库,师范学校定之为省立,师范学校的课程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学生管理上,推

      行学生自治,发扬学生主动精神,尤其重视人格的培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教育管理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行政日趋完善的表现在哪里,教育界人士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上,大致到20年代,我国近代的教育行政体制建成了自中央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县教育局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 标志着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成。他们坚持教育救国论,积极组织教育团体,创办教育刊物,宣传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提出改革方案。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教育中的弊端,使其符合时代的发展。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宗旨有何变化:五四前后,儿童本位思想受到国内众多教育家的推崇。1919年10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届年会通过了《废止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的议案,这一议案是以儿童本位主义为基础的,明显受了实用主义的影响,这一议案没有被北洋军阀所采纳,但是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教育本义观却深入人心,在 1922年制定的心血之中得到体现。总之这一时期的教育宗旨是“养成健全人格,培养共和精神”只不过称之为教育本义。

      3、如何历史的评价“六三三”学制,教育界人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壬戌学制》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的“六三三”学制,但绝不是简单的照搬,它是全国爱国知识分子,特别是新教育改革家和专业教育工作者,坚持民主和科学精神,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共同创制的,它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同时也考虑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它是我国学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当然,该学制也有不足,如重文轻理,重应用轻基础等。教育界人士积极参与,不仅造成了教育必须改革的形式, 而且为改革作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4、六三三学制对学校系统的规定:初等教育 6年,分初小和高小两级,中等教育 6年,分初中和高中 2级,各3年;高等教育4-6年不分级。医科和法科至少 5年。

      5、北洋政府时期中小学是怎样管理,中小学教育为兼顾升学和就业实行过那些制度。这一时期对初等教育的管理措施的改革, 除了初等教育的改革上的变化外,最主要的是课程的结构的变化; 中学教育管理的变化,主要是中学教育目标的调整,以及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新学制颁布后,普通高中出现了综合性高中,教学管理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管理上,也从管制约束转入积极指导,将监学改为训育主任等。 1917年教育部采纳全国教育联

      合会的建议,规定中学得设第二部;新学制颁布后为兼顾升学和就业,发展学生的个性,许多学校还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这样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新学制颁布后,普通中学出现了综合高中,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在同一所学校内设臵施教。

      6、北洋军阀时期高等学校是如何管理的?不仅法规制度更加完善,而且在理论实践上也有很大发展,许多管理制度得以实施。 1924年的《国立大学条例》规定,国立大学分文、理、法、医、农、工、商等科,可以设数科或单设一科,各科分设个学系,此外国立大学可暂设预科。国立大学得设董事会,取消个科学长,代之以教务长1人,主持全校教务;恢复教授会,负责规划课程及其事宜;同时添设教务会议等。

      7、北京大学的改革及其对近代高等学校的管理所起的作用:在管理体制上推行校长和管理委员会相结合的制度, 成立评议会为立法机构,此外还设立教授会、教务会、组织委员会、聘任委员会等,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共同治校,即教授治校;在教学管理上,根据沟通文理的,废科社系的思想,对学科设臵进行了改革,为了发展学生个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行选学制等。他的一系列措施,对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改革的思想和措施被吸收到了《国立大学条例》等新订的法规当中,促进了高等学校的规范化管理。

      8、北洋军阀时期职业和师范教育的管理:学校的设臵,即设立独立的职业学校、师范学校,有于综合高中校内设立科和师范科;教学管理,在课程设臵上,除必修课之外,还大量开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关于职业教育及综合高中之农、工、商、家事等职业科专修课程,新学制公布后只有讨论并无正式规定。关于大学之教育科、系或教育学院及师范大学的必修、选修,有各校自定,实行学分制。在教学方法上,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也掀起了教育改革试验。

      9、新学制对师范大选任务的规定: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培养教育学术界及行政界人才;研究试验各种教育方法。

      国民党统治时期国统区的教育管理

      1、教育独立运动的内容: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提出政府应拨出固定的专款,不得以作他用;要求教育行政独立,各省需设立专管教育的行政司,不得再将其附属于政务所之下;要求教育思想独立、内容独立。

      2、实行大学制的背景和契机:辛亥革命以后,教育行政机关多有官僚政客把握,任用人员不问是否具有教育管理的才能, 人尽可为,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充满官僚气息,腐败不堪。蔡元培独此深恶痛绝,力图改革。当时全国正经过北伐战争的洗礼, 打倒官僚腐恶的思想深入人心。

      3、大学院制的内容:大学院由中央与地方两级行政机构组成,其中央的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院,其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区。

      4、大学院致失败的原因:由于教育行政独立是不合实际的幻想,加上大学院要推行的是独立性的教育行政体制, 与中国几千年实行的中央集权制相悖,与当时的政体不符,在实行中,学术化未见成效,而官僚化却难以铲除。

      5、教育部有所进步的主要标志:

      从教育部的官员任命来看,有简任、特人、荐任和委任之分,管理层次清晰,体现了管理的有序性。

      从编制上看,教育部注意裁员,提高办事效率;国民政府的教育部设立了各种专门的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对于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不五裨益,是我国教育管理规范化的重要进步; 1931年国民政府修正了教育部的组织法,规定在教育部设立督学,自此教育导视无论从机构上还是在实施上,都逐步趋于完善。

      6、党化教育的内容:要求学校师生须集体加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公布《党化教育大纲》,提出以训练党员的要求来训练学生,以国民党的纪律为学校纪律,用管党的办法来管理教育。

      7、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内容: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们的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国民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的大同。

      8、国民政府对新学制进行修订的主要内容:该学制分为甲乙两项,甲项为原则有七条,乙项为组织系统,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段。师范教育废止了 6年制师范学校,取消师范专修科及讲习科的名目,添设了乡村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从普通中学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高等学校实行单科多院制,总之,这个学制系统和新学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在某些方面作了变通。

      9、国民政府对普通学校是如何管理的。学校领导体制,为了加强对中小学的管理,国民政府非常重视中小学内部的管理机构的建设,除在校长之下设教务处外还设臵了训育人员, 以加强中小学的训育管理;校长资格、任用有严格的规定;建立了保证师资质量稳定队伍的制度及措施。教学管理上国民政府非常重视课程标准的制定, 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

      10、校长任用资格的规定:初级中学的校长,除应品格健全、才学优良之外,还必须符合于以下条件之一:其一为国内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毕业或其它院系毕业而曾学习教育学科20学分、毕业后从事教育职务 2年以上卓有成绩者。其二为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或专科学校毕业后, 从事教育植物3年以上卓有成效者。其三位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毕业后, 从事教育职务4年以上卓有成绩者。高级中学校长出具有中学校长资格之一外,

      必须合以下列资格之一:其一是曾任国立大学文理师范或教育行政科系或专任讲师1年者;其二是曾任省级直辖市教育行政机关高级职务2年以上卓有成效者;其三是曾任初级中学校长 3年以上卓有成效者。

      11、防止普通学校乱收费的措施:首先规定收费的种类,其次规定了收费的标准,还规定图书费和体育费只能占其中的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还规定“各地私立学校中学征收各费,不得超过省市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规定公立中学征收学费之一倍” ,此外还规定:“中学生用书及工作材料”,应由学生自备,或由学校所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组织学生消费合作社廉价批发。特别规定学生的用具和制服,都必须“采用国货”,“尤以当地产品为主”。

      12、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措施:课程设臵和教材建设,1938年和1939年两年间,分别颁布个学院共同必修科目表和分系必修和选修科目表,是我国近代高等学校的科目的设臵初具规范。 1944年在各类高等学校时间的基础上, 又一次进行了较大的修正,抗日战争结束后进行了总结。教育部根据各校的一件重新颁发了各校共同必修科目表,是大学课程的管理臻于完善。为确保高等学校课程设臵的严肃性,教育部要求各校认真执行部颁标准。 教育部对具体的教学安排也有一定的要求,如要求所有院系未经呈准不得分组等。 国民政府对高等学校课程管理上,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注重中文和外文的教学;二是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注重提高学生学习时间和研究能力。

      13、国民政府为加强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采取了哪些得力措施?

      1932年颁布了《职业学校法》,1933年又颁布了《职业学校规程》从此职业学校脱离普通教育成为独立的系统,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抗日战争后颁布的《推行职业学校计划》中,规定了职业学校应占的比例。1934年教育部开始规划各科课程标准,颁布了《职业学校各科课程表教材大纲设备概要汇编》,抗战期间,教育部继续组织职业学校教材的编写工作,公布了《奖励编译职业技术教材暂行办法》 。职业学校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特别重视职业技术的实地训练。 1932年,育部公布了《师范学校法》,1933年和1934年先后公布了《师范学

      校规程》《修正师范学校规程》,自此,师范教育也从普通教育中脱离出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管理

      1、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分别制定了怎么样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苏维埃文化建设的总方针: 自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 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中央苏区的文教政策:彻底改造和整顿旧教育;教育必须为革命战争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争取与培养知识分子为革命教育事业服务;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教育为抗战服务;建立抗日文化教育统一战线;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坚持干部教育第一。

      解放区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中国应当建立起自己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

      2、苏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分别是如何进行管理的?一、苏区的学校管理,普通教育的管理: 1934年2月1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 、《小学课程教则大纲》、《小学制度暂行条例》以及《小学管理法大纲》 ;社会教育的管理:1934年3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了《消灭文盲协会章程》,关于识字班的管理 1933年6月苏区政府公布了《识字班工作》,关于夜校的管理中央人民教育委员部于 1933年8月颁布了《夜校办法大纲》;干部教育的管理:苏大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委员会负责制,实行学生自治,教员分为正教员副教员。

      二、抗日民转根据地的教育管理,干部学校的管理: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对干部学校的管理印发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 ,普通学校的管理:根据地的小学,根据规模的大小,在学校的领导体制上有所不同,各边区政府对本地区的小学课程分别作了统一的规定, 在教学方法上个边区政府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管理上实行民主化管理。社会教育的管理: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实行民办公助的社会教育政策;编印识字课本;提出指标建立检查制度;建立教育社团促进社会的发展;创办教育刊物。

      三、解放区的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第一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领导机构。 第二建立相互衔接的学制系统, 第三加强教学管理。

      教师的管理:第一明确对待旧教员的政策,第二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第三各解放区普遍对教师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第四制定相应政策,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建立法律法规,稳定教师队伍。

      学生的管理:第一甄别学生的学业制度,严格学籍管理。第二实行民主管理制度。第三提倡自主学习。

      3、苏区最早建立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 1928年5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湘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内设立了教育部。

      4、苏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的名称及内部机构、职能中央人民教育委员部,掌管苏区的教育行政事务,内部机构:初等教育局、高等教育局、社会教育局、艺术局、编审局、巡视委员会等机构。其中初等教育局和高等教育局协同管理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局和艺术局协同管理社会教育;编审局负责教材的编审;巡视委员会负责计划与指导巡视。

      5、苏区普通教育、社会教育和干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经验。 1934年2月16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了《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规定了初小和高小实行三、二制,除了上述条例外,还制定了《小学课程教则大纲》、《小学管理法大纲》等一系列《小学制度暂行条例》以及;社会教育的管理:1934年3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了《消灭文盲协会章程》,关于识字班的管理 1933年6月苏区政府公布了《识字班工作》,关于夜校的管理中央人民教育委员部于 1933年8月颁布了《夜校办法大纲》;干部教育的管审理:苏大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委员会负责制,实行学生自治,教员分为正教员副教员。

      6、抗日战争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演变过程

      7、各边区教育行政机构的设臵及其职能。: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行政机构,是随着各根据地政府机构的建立而建立的, 各政府机构内部设立了相应的教育行政机构, 主管本地区的教育事务,各边区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有先有后,名称也不统一。其内部的组织机构,边区的教育厅或教育处,大部分设小学教育科、中学教育科、社会教育科、编审科、督学、或督学室及秘书室。边区教育厅制定本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发布通令或指示,巡视各地教育情况,培养各地教育管理干部;管理各级教育及社会教育;管理图书教材的编审;对教育文化、学术团体、图书馆、博物馆及公共体育娱乐场进行统一管理。行署(专属)教育处(科):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承教育厅的指示,执行教育并督促检查,研究和处理有关教育的各项事项; 管理各县的“短师”、“联师”,中学和地方干部班等等。

      8、各边区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首先建立教育文化统一战线政策,吸收、教育和改造社会上的知识分子任教,要求他们一面读书一面学习,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其次,任用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部,或过去曾经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任教, 并采取各种办法提高他们的水平;再次,大量培养新师资。

      9、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行政和教育管理的基本经验:边区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责,体现了边区教育管理的特色,即从边区到边区、县一般都设立了督学,在督学的过程中,督学不仅起到了督促的作用,而且还介绍先进学校和先进老师的教学经验, 组织参观考察,帮助解决学校和社会教育工作中可能解决的问题。

      10、解放区的教育行政机构较抗战时期变化发展的表现:

      第一,各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有了明确的划分。

      第二注意提高各级行政机构行政人员的素质,提高办事效率。

      第三建立了一定的工作制度。

      古代的教育管理

      1、从古代的文明古国最早的学校产生的史实出发,分析学校产生的条件?

      学校的产生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阶级的出现)与文化的发展、文字的产生及文化的聚集地宫廷和寺庙的发展密切相关。

      2、试分析影响教育制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育体制(包括学校制度和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形成是以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发展的需要、国家的产生、学校的出现等为前提的。各国教育体制的特征也正是有这些因素的特征对教育产生的作用而形成的。

      3、柏拉图和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以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和谐安定为核心的、严格控制的、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等级教育。

      他与近代意义上的和谐教育和雅典奴隶制民主政体时期实践中的和谐教育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柏拉图教育理想的最高目标是哲学王。

      4、简述亚利斯多德立法主张提出的原因及内涵。

      军事国家在其于敌国作战时是安全的,之后则趋于衰落,对于此立法者应负责任。

      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事情, 他进一步指出,公民不应当金属他自己,而应当是国家的。同时他要求立法者首先要关注的就是青少年教育,要进行教育立法。

      5、说明中世纪大学的特征及意义。

      中世纪大学一般均有特权,免捐税,免兵役,实行学校自治,此外还有罢教和迁移的权力,他没有国际的限制,且已有了学位制度。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它打破了过去主要以个人方式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传统, 是学术研究成为团体的事业,是学术交流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学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更为重要的事,中世纪大学开始突破教会对教育、学术和思想的控制。

      6、最早学校产生的年代及类型。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产生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古巴比伦最早的学校叫神庙学校,也称寺庙学校。古埃及的有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书吏学校、寺庙学校。

      7、哲学王:即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8、自由教育:其目的在于人的德行和最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与功力性相对立的,包括三方面内涵:和平教育、文雅教育、闲暇教育。

      9、《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著名的雄辩家和教育家,其专著《雄辩术原理》围绕雄辩家的培养开展对各阶段教育的论述,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专著。

      10、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制度的特征和区别。

      斯巴达作为奴隶主贵族军事国家,教育服务于政体,实行的是国家强迫的统一的学校制度;雅典作为奴隶制民主共和国家,注意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孕育出西方的和谐教育思想,发展积淀至今。

      11、亚利斯多德教育管理思想与柏拉图教育管理思想在本质上的异同。

      亚利斯多德的教育管理思想是亚利斯多德在希腊文明衰落时期对希腊教育制度和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

      12、人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的关系。

      1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14、教会学校的类型。僧园学校、大教堂学校、教区学校。

      15、世俗教育的类型。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

      16、学生大学:由学生组成行会对学校进行管理,聘请教授、确定学费、规定学时等校内重大问题均由学生决定。

      17、先生大学:由教师组成行会掌管全校校务。校长的推荐、学位授予级学生管理都由教师决定。

      18、基督教育的产生、特点及影响。

      中世纪,基督教垄断着西欧的教育,并通过教育宣传基督教神学,维护封建统治,教会鼓吹“上帝创世”、“君权神授”、“三位一体”、“原罪”等思想,实际上是给人们套上精神的枷锁,为了控制教育,创办了自己的学校。

      19、城市学校的兴起、特征、管理及意义。

      10-11世纪,西欧经济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商业活跃,中世纪城市兴起,新兴的市民迫切需要学习经营工商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城市学校应运而生。城

      市学校用本民族的语言教学,教学内容除宗教教育外,有基本的读、写、算,还有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知识。城市学校的出现打破了教会教育的垄断,到15世纪,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办起了这种学校

      20、中世纪大学的特征及意义。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它打破了过去主要是个人方式进行学术研究的传统,使学术研究成为团体的事业,使学术交流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学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事,中世纪大学开始突破教会对教育、学术的思想控制。中世纪大学大多数都是由教会许可建立,由教会控制的。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管理

      1、人文主义教育也称早期人道主义教育,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的种种要求,“抑神扬人”

      2、人文主义教育:所谓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他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抑神扬人”的原则,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的种种要求。

      3、快乐之家:意大利教育家维多利诺应孟都亚伯爵的邀请建立孟都亚宫廷学校,并称这所学校为“快乐之家” ,体现了他反对封建压制、提倡个性的教育思想。

      4、理解人文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影响:人文主义教育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的种种要求。 教育已不再是神性的,而是人性的,因而人文主义教育直接推动着教育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充分相信韧性,以培养认为教育目标;扩大教育对

      象,创建新式学校;教育内容广泛发展,学科范围迅速扩大;创造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5、宗教改革运动在教育管理民族化、近代化中的贡献:为了传播本教派的教义,扩大新教的影响,争夺更多的信徒,新教各派都极其重视教育,大力发展面向广大人民的初等教育, 无论从教育对象还是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极大地推进了教育的普及化。 同时教育的普及化也正是在教育的民族化中得到实现的, 宗教改革是以反对罗马教廷这一国外剥削压迫着为核心内容的, 它不仅受到了众多平民的拥护,也受到了国家君主、世俗政权的保护和支持,使近代民族化

      的开端。

      6、《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从创建近代学校、从学校制度、学校的管理角度论述的,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奠定了近代学校管理思想的基础。

      7、教学三原则:便宜性原则;彻底性原则和简明性、迅速性原则。

      8、夸美纽斯关于学校制度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1)建立学校的必要性,学校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

      (2)学校的本质是智慧工场,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与近代工厂相适应的近代学校, 这是人文主义学校的产物。

      (3)学校的设臵(4)学制(5)学年的规定和学校条例。

      夸美纽斯关于学校制度的计划继承、 总结了前人的先进经验,对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作了规定,是全面地、周密的。这些准则及其制定的依据是今天看起来对学校的管理仍然有重要借鉴作用, 夸美纽斯的《准则》是最早的全面的近代学校管理的条例。

      9、夸梅纽斯教学管理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1)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制作了明确的规定。 班级授课制是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班级。

      (2)教学原则体系的建立,主要是教学三原则。

      10、夸美纽斯是近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创始者

      11、分析班级授课制的利弊:班级授课制是普及教育、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一种手段,它可以解决普及教育中教师少、 学生多的困难,班级授课制不仅利于普及教育而且对教和学也是有利的, 面对众多的学生,可以使教师产生巨大的工作热情;集体学习能够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过夸美纽斯在充分认识到班级授课制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夸大了这种意义,他否定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这种做法无疑是片面的简单的。

      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形成

      1、兰卡斯特-贝尔导生制:18世纪90年代,非国教派教徒兰卡斯特和国教派教徒贝尔分别在本国和殖民地印度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导生制。他是一种由教师向导生施教,到省在转交其他学生的办法。

      2、1833年《工厂法》: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人及其子女成为资本家无限攫取剩余价值的工具, 童工的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导致工人的激烈反抗,所以在 1833年公布了的第一个《工厂法》,这一规定在英国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步,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理解近代国民教育运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和意义: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贫民,并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是从资产阶级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 这也正是近代国民教育运动的开端,近代国民教育运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贫民教育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一起构成教育的双轨制,之所以成为双轨制是因为这两种教育的发展特点不同,更是因为两种教育各自为政。意义是:当教育有四人的事情变成公公的事业后,国家及其政府才开始采用各种行政手

      段对教育进行控制和管理。国民教育运动是教育由私人变为公共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4、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天主教会为了与新教派的办学活动相抗争,于1682年成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兄弟会开办免费的学校教育,目的完全在于对儿童,特别是胡格诺教徒的子弟进行宗教教育。

      5、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法

      6、《基佐教育法》1833年教育部长基佐采纳库新的建议,颁布了《国民教育法令》又名基佐教育法提出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

      7、《费里法令》19世纪80年代法国教育部长费里于 1881年和1882年两次颁布教育法令,统称为《费里法令》,规定初等教育为免费教育,从此确立了国民教育的免费、义务、世俗三原则,为近代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8、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

      9洪都堡教育改革:洪德堡综合的继承了巴西多等的思想,一上任就派十七名教师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齐学习。 同时还佩斯泰洛齐的学生到普鲁士师范学校讲学,这些措施大大的改进和加强了师资的培训工作。由于抓住了关键,洪德堡在短时间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是德国教育进入一个繁荣的时期。

      10、民族复兴导致了德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

      德国资产阶级是当时的先进阶级,他们想通过思想上的革命尤其是教育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而这种愿望在总体上与人民的觉醒的民族意识和愿望相一致。

      德国初等国民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国家的危机和强烈的振兴民族的愿望。

      11、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的内容、性质及意义:1834年赫拉斯曼考察可过教育回来后, 建议由州政府建立公立学校。贺拉斯曼由此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19世纪上半期,在振兴民族的民族主义的鼓舞下,美国国民教育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国家的公民,培养国民的民族意识。

      意义: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中的公立学校的建立,为美国国民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公立学校运动中州、联邦对教育的领导则奠定了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

      12、1786年制定的《国民学校章程》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国民教育法令。

      13、1876年《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叶卡德琳娜二世于 1782年组织了“国民学校设立委员会”,并于1786年批准该委员会制定的《国民学校章程》,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国民教育法令,第一次开展统一全俄的学制。

      14、俄国近代国民教育运动的发展特征: 俄国的近代教育是在封建农奴制和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彼得一世、叶卡德琳娜二世的改革时的国民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因受法国的影响进一步统一和完善了俄国的学校体制及其管理体制; 农奴制的废除又为俄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气象。

      15、明治维新的主要教育政策:明治政府上台后就提出了“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殖产兴业”三大政策 1836年日本以天皇试验的形式发布的政府的施政纲领《御誓言》中的“破从来之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两条表明放弃闭关自守以及学习西方的决心。 三大政策确定了明治政府的改革的总方向,“倒幕运动”和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统称为“明治维新” 。

      16、1872年《学制令》:1872年,日本政府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

      17、日本国民教育运动发展较快的原因。 明治维新后国民教育制度初步形成,把学习西方、兴办教育作为立国之本,两次以天皇的名义发布指令,决定教育的宗旨,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把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定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

      18、要素教育论:裴斯泰洛齐在初等教育上的研究重点是如何简化方法,他简化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最普通的人也可能自己教他的孩子。这种简化的教育理论就是要素教育论。

      19、《告德意志民族的演讲》1807年提尔希特条约使一些有头脑的德意志人觉醒,掀起了民族改革运动,作为德国哲学家的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从1807年12月13日到1808年3月20日,每星期天晚上在柏林科学院大厅发表《告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20、《普通教育法》:约翰费里得里希赫尔巴特致力于教育学的科学化和普及化,将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 并在此基础上在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中建立起系统地、便于教育工作者学习和理解的教育教学理论。

      21、教学的教育性:由于深入地分析了教学和教育的关系,赫尔巴特特别重视教学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并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22、四段科学法:赫尔巴特队兴趣作了深入地研究。他将兴趣去分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又把任何兴趣分成四个阶段:主义、期待、探求和行动。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23、理解教育理论与教育科学在普及和发展中的作用: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深入浅出,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使教育成为有规律可循的行为,为教育理论在教师中的普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代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近代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延伸

      1、公学实际上是一种文法学校,但由于它最初是有功团体集资兴办,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 因此称为公学

      2、国立学校:19世纪,拿破仑上台后,撤销中央学校,代之以中央办的国立中学和地方办的市立中学, 国立中学完全由中央政府负责,第一执政直接任命校长。

      3、实科中学:18世纪初,德国出现了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时刻中学,这是一个既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事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4、高级国民教育:日本的普通中学与英法等国的不同,而与美国的比较接近。英法等国江中学视为贵族学校,而日本将其视为“高级国民教育”,是初等教育的延续。

      5、寻常中学:1886年的《中学法令》规定,中学的学制延长为7年,分为五、二两段。五年制的初级学校成寻常中学,由地方设臵和管理,是普通教育学校。

      6、理解1868年英国的三类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双轨制: 1870年《初等教育法》公布后,各地陆续兴办了各种私立中等学校,也建立了一种相当于第三类中学的“高等小学”这种小学水平低,与贫民初等教育自成一轨。

      7、1898年英国教育署成立是中等教育发展的结果:随着中等学校的多样化,靠临时组织调查委员会处理学校问题已近很难, 建立统一的领导和管理中等教育的教育行政机构成为必要。 1898年,教育署应运而生。

      8、国立中学被称为拿破仑式中学:国立中学由于集中反映了拿破仑的意志和愿望,被人们称之为“拿破仑式的中学” 。

      9、文实之争的意义:1852年开始出现文实分科的做法 1865年开始设臵一种类似德国实科中学,培养子资本主义工商业。

      10、德国近代文科中学的变迁(洪堡得时期的改革)在 19世纪普法战争中崛起的民族复兴运动和新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 在新人文主义著名代表洪堡德担任公共教育长期间, 政府对文科学校进行多方面的改革。1810年洪堡德亲自主持编写了文科中学教学计划,是文科中学更接近生活。

      11、中等教育发展的条件和时机:由于经济的发展,尤其工业革命的发生,社会相应对工业、技术等各种实科知识和实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相应的对教育提出了挑战。这时的近代中等教育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化。

      12、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英国大学院其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前者创建于1168年,后者创建于1209年,被称为比英国还老的大学。

      他们最初是由城市中的学者和学生社团组织而成的, 不久便被教会控制,学生主要是上层社会青年。

      13、伦敦大学:1825年著名诗人凯普贝尔提出建立一所与国教派和古典大学相抗衡的具有民主主义和自由精神的 “大伦敦大学”的设想,1828年伦敦大学正式开课。1836年伦敦大学学院于 1829年由国王批准的国王学院合并,成立伦敦大学。

      14、1806年《帝国大学》:1806年,拿破仑创办帝国大学并颁布了《帝国大学令》,确定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帝国大学并不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而是长官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的领导部门。

      15、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主要特征:整个 19世纪,欧美高等学校教育最光辉的榜样是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柏林大学建于 1810年,当时正是德国民主和国家最困难的时期。

      重要的特征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以专门的科学研究为主要的追求,以科研带动教学,把手可作为次要的问题考虑。

      16、达特茅斯学院事件:达特茅斯学院在新罕布什尔州,杰斐逊派控制了州议会而联邦集权派控制了达特茅斯学院, 杰斐逊派取消了该学院的许可证,另建立罕布什尔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提起诉讼。1819年经联邦最高法院的审理,州议会败诉,达特茅斯学院恢复。

      17、莫斯科大学:在俄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是1755年在罗蒙诺索夫倡议下成立的莫斯科大学。

      名词解释

      1、学在官府: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

      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主要表现为管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还有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

      3、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4、稷下学宫: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存在150年。期间,不断有众多游学之士慕名而来,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究气氛浓的高等学府。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5、察举制;是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选士制度。

      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 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又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

      6、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

      7、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师法、家法的规定,加强了对经学的规范和管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却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8、“九品中正”选士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选士制度。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

      9、束修制: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初入学时要带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拜见教师,仪式非常隆重,这种仪式叫做“束修之礼”是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从唐代开始,这种礼仪被朝廷明文规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

      10、苏湖教法:又叫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的教育方法。

      “明体达用”是胡瑗“苏湖教法”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目的。分斋教学是苏湖教法的核心。分斋,即学校分为“经义”、“治事”二斋,经义斋以教学儒家经典为主,治事斋又分为治民、讲武、水利、历算等科。

      11、三舍法:王安石在兴学中整顿太学的措施,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学习一年,合格者升入内舍。内舍学习两年,进行一次升舍考试,称为“舍试“。合格者升入上舍。上舍学习两年,进行毕业考试。上等的直接授官,享受进士待遇;成绩中等的即免除省试,但要参加殿试;成绩下等免解试,参加科举之省试。

      12、学田制:在宋代的地方官学,除赐给官学缗钱外,还赐给土地,称为“学田“,由学校经营,以天租赁收入作为固定办学经费。

      学田制的建立为官学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促进了宋元时期地方官学的大发展。

      13、监生历事:即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这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规定凡是在监 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进行考核,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1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晚清时期的任教政策。就是要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 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15、自由教育思想:是亚里斯多德对教育目的反思的结果,是针对、批判“偏狭教育”而言的。所谓自由教育,其目的在于人的德行和最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与功利性相对立的。

      它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和平教育、文雅教育、闲暇教育。

      16、骑士教育:由于统治劳动人民和维持政权的需要,统治者需要有一种培养武夫的教育,即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一种家庭教育,一般分三个阶段:幼时在家中接受宗教教育,养成健壮的体格。七八岁后,按照自己出生的等级依次到高一级的封建主城堡中充当领主的家庭侍童,追随在领主夫人的左右,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还要学习“骑士七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个人,而主要是为了能对领主及夫人效忠。最后一个阶段即 14~21岁期间,跟随领主做侍从,也

      叫从士。21岁时,举行授予骑士称号的隆重仪式。

      17、学制令:是1872年日本制定颁布的近代第一个教育法令,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 ,《学制令》废止寺子屋和乡学,开办八年制的小学校,分为初级和高级两段,各 4年,儿童6岁入学,接受8年的普及义务教育。这一要求反映日本政府为了“富国强兵”而急于发展教育的迫切愿望。

      18、教学的教育性:深入分析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特别重视教学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19、公学:是一种文法学校,但由于它最初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 因此称为“公学”。“公学”学生大都寄宿,收费昂贵。主要开设古典文学课,并重视宗教教育和宗教活动,大都与教会有密切联系,并受教会支持。20、帝国大学:1806年,拿破仑创办帝国大学并颁布了《帝国大学令》,确定了中央集权的大学管理体制。帝国大学是掌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的领导部门。帝国大学之下,全国划分 27个大学

      区,每个大学区设一所大学。国家任命的大学区总长同时又是大学校长。

      21、道尔顿制:是美国著名女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创立的。学生都是未来社会共同体中的工作者, 工作间和实验室取代教室,不同年级有不同课程,每一个年级设一导师,几个年级常常生活在一起,是一个共同体,互相交流思想,每个学生与导师之间都有一本工作合同手册,教师是导师。20年代中期,道尔顿制传至欧洲其他各国,也传到了前苏联、中国,影响比较广泛。

      选择题

      1、天子设立的学校的名称及学习的内容:辟雍(中,天子承道问师之所);东序(东,习武之所);成均(南,习乐之所);瞽宗(西,演礼之所);上庠(北,学书之所)。

      2、《学记》作为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3、六经:《诗》、《书》、《礼》、《乐》、《易》和《春秋》。

      4、《管子》中有一篇《弟子职》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学生守则。

      5、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具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

      6、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博士之首称为祭酒。

      7、蒙学教材被广为流传并留下来的仅有《急就篇》 。

      8、孝廉:是两汉最经常性的察举科目。

      9、专门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

      10、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有:(1)重振儒术(2)兼容佛道。

      11、《师说》:专门论述教师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任务等问题。

      12、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臵进士科,进士科的设臵,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13、隋文帝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设臵祭酒作为长官,专门管理所属各学。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 ----国子监。

      14、隋唐的官学统一教材是国子祭酒孔颖达为首的明儒撰写的《五经正义》,颁行全国。

      15、庆历兴学是在范仲淹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16、宋代为加强对地方的教育管理,崇宁二年( 1103年),在诸路设立提举学事司,长官称提举学事使(或提学) ,这是我国设臵专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开始。

      17、白鹿洞书院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修复的。

      18、《学规》中,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19、元朝的地方学校甚至普及到社,即五十家为社,建社学。

      20、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考中者统称“举人”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考中者称为“贡士”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应试者赐出身“进士”。

      21、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 八股文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等几个部分。

      22、明清国子监既是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也是全国最高学府。

      23、明清书院中最著名的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首复建的东林书院。

      2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代东林书院成为全国的学术和议政的中心。 它常议论朝政得失。漳南书院是清朝著名教育家颜元主院,书院设立“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等六斋,实行分斋教学。

      25、明清时期蒙学教材主要有前代流传下来的“三、百、千” 。

      《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26、1898年5月,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系统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政策思想。

      27、1862年6月11日,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这是我国政府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它标志着近代学校的产生。

      28、洋务派最早创立的军事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29、万木草堂是康有为在广州长兴创办的。

      30、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设立,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相当于京师大学堂校长,是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31、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壬寅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制定的系统学制,没有实行。后又颁布《癸卯学制》 ,是中国第一个颁行全国的近代学制。

      32、1906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教育在我国取得合法地位。

      33、在朝野的共同要求下,清王朝于 1905年下诏各省停止科举考试。我国实行了 1300年的科举制被废除了。这宣告了封建的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为我国新教育的发展清除了一大障碍。 标志着封建教育管理体制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34、1905年,清设立学部,学部的最高长官是尚书。学部是我国近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的、单独的、专门的建制。是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近代教育管理发展的体现。

      35、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被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月9日,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开始对清末专制主义教育行政体制进行改革。

      36、1912年7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 确定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郡国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起到的“德教育宗旨。

      37、1912年—1913年,教育部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38、1922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学制会议,讨论并通过“新学制”,也称“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

      39、在教育行政体制上,蔡元培实行法国创行的大学院制。 1927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蔡元培的建议,实行大学院制。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和教育行政机关。

      40、1928年5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湘赣边区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内正式设立了教育部,这是苏区最早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41、红军大学全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址在江西瑞金。1937年迁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42、柏拉图的代表作主要是《理想国》和《法律篇》 。

      43、昆体良,古罗马著名的雄辩家和教育家,其专著《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专著。

      44、教会为了控制教育,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教区学校。

      45、西欧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类型: 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先生大学以法国的巴黎大学为代表。

      46、宗教改革运动中,教育民族化的第一个特点是强调由国家管理教育,第二个特点是强调教育为国家、民族服务。

      47、夸美纽斯是欧洲近代学校管理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奠基人, 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被学校管理界认为是欧洲最早的系统论述学校管理的著作。

      48、西方第一个全面阐述“学制”的是夸美纽斯。

      49、1833年英国公布的第一个《工厂法》中规定 9~13岁的童工每天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这一规定在英国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步,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870年国会正式颁布了《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50、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政治活动家费希特于 1806年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把德意志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新的国民教育制度上。

      明确提出由国家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主张。

      51、1786年国民学校设立委员会,制定《国民学校章程》 ,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国民教育法令,第一次开始统一全俄的学制。

      52、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53、赫尔巴特,著名德国教育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学讲授纲要》。

      54、赫尔巴特把任何兴趣都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55、19世纪拿破仑撤消中央学校,代之以中央办的国立中学和地方办的市立中学。这是当时法国中等教育的两种主要学校类型。 国立中学由于集中反映了拿破仑的意志和愿望, 被人们称为“拿破仑式的中学”。

      56、英国的大学起源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导师制是牛津和剑桥的一个重要特征。

      57、俄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最具影响的大学是 1755年在罗蒙诺索夫倡议下成立的莫斯科大学。

      58、杜威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是现代教育史上享誉最盛的一位教育家。主要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学校与社会》。

      59、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国防教育法》,将教育提到国防的高度,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

      简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答: (1)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变革,文化教育不再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2)在社会激烈变革的过程中,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 为了称霸争雄,他们争相用士养士,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是私学产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3)各家各派都按照自己的理想,积极创办学校,授徒讲学,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

      2、儒家教师管理思想有哪些?

      答:(1)主张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要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做到言传身教。(2)主张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是否尊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3)对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教学能力也提出了

      很高的要求。要审慎择师,要尊师重道。(4)教师要学识渊博,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要善于语言表达,要不断地学习进修。

      3、秦朝的文教政策主要有哪些?

      答:(1)书同文(2)行同论(3)设三老以掌教化(4)禁止私学,焚书坑儒(5)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

      答:(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2)兴太学以养士,兴教化美习俗( 3)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5、“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实施的内容是什么?

      答: (1)设《五经》博士(2)建立博士弟子制(3)以儒术取士(4)视学制度

      6、汉代太学教育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 (1)儒家经典是太学唯一的教学内容。(2)太学没有修业年限的规定,教学以自学为主,鼓励学生自学和相互论辩。

      7、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1)首先,调动了世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2)其次,统一了教育的目标。通达经术以求取功名

      是士子投师求学的主要目的,也是办学讲学者的指导思想。(3)再此,规范了教学的内容。以通经致仕为教育目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以《五经》为教材,以读经为基本的教学方式。

      8、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管理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答: (1)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2)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3)专门学校和综合学校的摄制。(4)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发展。

      9、两宋时期书院的特点是什么?

      答:首先,书院的组织和讲学形式,不同程度地受到佛教禅林的影响,书院山长与寺院的禅师、方丈指责极为相似。书院的教学颇似寺院之学,组织管理比较全面、规范,其教育管理水平要超过传统的私学。其次,书院不仅是讲学的场所,也是学者研究著书修书及刻书印书藏书的学术中心。 许多学术思想和著作都是在书院产生的。再次,书院一般建筑在山水胜地,而且书院的建筑设施往往具有一定规模,布局也很讲究,一般包括照壁、泮池、降糖、斋舍、祠堂、藏书楼、启圣殿、明伦堂等。

      10、元代书院管理的官学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兴办书院,以为天下书院的示范或向导。 第二,掌握书院的领导权。第三,加强对书院经费的管理。第四,加强对书院的招生、考试、学生出路的管理。

      11、《壬子---癸丑学制》先进性的表现是什么?

      答:第一,学成缩短了3年,从而增加了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 第二,废除了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州学堂。 第三,废止了按学校等及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规定。第四,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除大学外,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都可设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校。第五,取消了当时占课时最多的读经讲经课。第六,打破了清末只允许私人办中等以下学校的律令, 规定除高等师范学校一种外,以律允许私人开办等。

      12、《壬戌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1)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有利于初等教育普及。 (2)延长了中学修业年限,利于提高中等教育水平。(3)中学实行选举制和分科制,兼顾升学和就业。(4)注意地区差别,给地方伸缩余地。

      13、蔡元培任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答: (1)针对封建教育以升官为唯一目的的弊端, 明确提出大学的性质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2)为了使大学真正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在学校管理体制上,他则推行校长和委员会相结合的制度, 成立了评议会为立法机构,还有教授会、教务会、组织委员会、聘任委员会等,充分发动广大教职工共同管理学校。(4)在教学管理上,根据“沟通文理,废科设系”的思想,对学科设臵进行了改革。 (5)为了发展学生个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行“选修制”等。

      14、抗日战争时期党实行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文化教育政策)有:

      答:第一,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的与不必要的课程, 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 第二,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第三,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第四,办理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教育要为抗战服务”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跟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

      战术。

      15、斯巴达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四八大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教育是斯巴达人的特权。 四八大的教育是为军事目的服务的,其目的是把奴隶主的子弟培养成身强体壮、 效忠国家的武士和统治者。(2)儿童7岁前由父母养育,男孩 7~18岁住在国家教育场

      所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军事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还有政治教育。 (3)18岁时要转入高等军事教育场所学习,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直到 20岁。(4)斯巴达人也重视女子的军事教育,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

      16、雅典的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雅典的教育是与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相一致的,展现出与斯巴达完全不同的格局。(1)雅典的教育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 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几个方面和谐发展,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物。 (2)7岁前由父母在家养育。7岁后男童入学,但仍住在家里。女童继续留在家中。(3)男童7岁时进文法学校和弦学校学习。在文法学校里学习一些基本的读、写、算知识。在弦琴学校里,儿童主要学习音乐、唱歌、朗诵。(4)12~13岁的少年进入体操学校直到 15~16岁,在体操学校主要学习的内容有五项竞技, 即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角力。(5)到了15~16岁的青年时期,多数人去从事其他职业,只有少数富家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学习, 继续接受体操教育,同时学习三艺和音乐。(6)18~20岁的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同时学习一些作战本领和法律等其他课程。

      17、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1)充分相信韧性,以培养人为教育目标。(2)扩大教育对象,创建新式学校。(3)教育内容广泛发展,学科范围迅速扩大。(4);创造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18、1833年法国教育部长基佐颁布的《国民教育法令》 (基佐教

      育法)具体的规定是

      答:(1)规定全国每一分区设初等小学一所,休学年限6年,学习科目为法语、算术、度量衡、道德和宗教。每一主要城市设高等小学一所,学习科目除初小必读科目之外, 又增加了几何、应用物理、博物学及史地、自然、测量、绘画、音乐。 (2)规定地方当局有权征收特别税款作为教育经费, 各区必须设立师范学校一所,培养中小学师资,国家要严格掌握教师师资标准,规定所有小学

      教师必须接受师范教育的训练,通过考试获得教师证书之后才能任教,以保证教师质量。

      19、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论的内容有哪些?

      答:所谓要素,九十个学科教育的最基本和最简单的要素。 身体的关节活动是体育和劳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

      智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数”、“星”、“语”。从各学科的要素分析入手具体分析学科教学的基础和方法, 为学校各学科教学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是针对当时初等教育缺少师资或师资水平低下的师资状况和师资培训需要设计的, 因而在当时师范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举起重要的作用。

      20、中等教育七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础训练本领,成为家庭优秀成员,养成就业知能,胜任公民职责,善于利用闲暇时间,具有道德品质。

      21、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向有哪些?

      答:(1)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使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 保守的、封建的学校制度及教育思想再一次一次的批判中消失, 代之出现的是不断谋求进步的开放的教育体系。(2)终生化。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往的一次性教育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 无法维持个人的生存。学习、教育不能再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而应是终生的、连续的。(3)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最基本的内涵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民主化还体现在教育管理的具体放权和参与者的不断增多上。(4)理性化啊。李兴华首先是科学化。无论是批判旧的教育,还是创建新的教育都要以科学为依据。(5)专业化。在教育的发展中,由于教育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教育经验的不断积累, 教育在管理、教学、

      设备等一切方面都形成一种特定的专业知识。 随着现代社会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随着现代社会的智力基础的提高, 社会对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即教育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2、英国《1944年教育法》作为现代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确立的标志,主要根据是什么?

      答:第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责,是指系统化:(1)改教育署为教育部,设教育和科学国务大臣,并为大臣设立了两个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2)明确郡地方教育当局即军议会以及地方教育当局在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和继续教育中的具体管理职责。第二,根据“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主张,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管理和领导一体化,并努力在民主、平等、科学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学制和考试制度、管理制度。

      23、1947年法国的郎之万---华伦《教育改革方案》提出的柳条改革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1)社会公正原则 (2)学科价值平等原则(3)个性教育原则 (4)方向指导原则 (5)普通教育优先原则(6)继续教育原则。

      24、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答:(1)双元制的一元---- 职业学校。未满21周岁的青年以及有志于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者,均有权入学。职业学校的课程根据职业不同分两年、三年或三年

      办学制。职业学校十分注重平时成绩,结业时不进行毕业考试,学习成绩制作为企业实训成绩的参考。 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三种:受普通文化课的教师、受专业理论课的教师和带专业实习课的教师。 (2)双元制的另一元---- 企业(或工厂)实训。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工厂和企业就是徒工。实训教育绝大部分都在工厂企业进行。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徒工和工厂。凡接受徒工培训的工厂必须遵守必要的规定。

      25、克林顿总统上任后提出教育的七大首要任务有哪些?

      答: (1)小学三年级学生必须能够独立而流利地阅读。(2)中学八年级学生必须掌握数学运算包括代数几何。(3)年满18周岁的学生必须达到大学入学标准。(4)各州必须明确而严格制定一套高标准的血液成绩要求,各校必须严格建立有效的教学措施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每个教室都必须配备一位有能力有奉献精神且训练有素的教师。 (6)所有教师都必须在 2000年全部上网,所有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知识。(7)每个学校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保证安全,无锡度,秩序井然。

      论述题

      1、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及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答:(1)调动了世人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科举选士制度不拘门第,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世人读书的积极性, 特别是广大中小地主和贫寒之士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刻苦读书以求取功名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甚至世族子弟也以科举入仕为荣而去埋头读书。 这种社会风尚,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唐代官学、私学和家学都颇为发达,与科举制的激励作用十分不开的。(2)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制以功名利禄为诱饵,以公平竞争为推动力,激发了世人读书的积极性,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发展,同时,他也是教育变成了科举的附庸。科举只有如一根具有神奇力量的指挥棒,使教育的目的、教育教学的管理、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等,无一不与科举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时无论官学还是私学,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主要是为了应举。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以及学生课业的考绩等,都与科举的要求完全一致,即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究怎么学。这样就使教育活动变成了科举的预备活动,学校变成了科举的预备机关,成了科举的附庸。

      2、关于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论述?

      答:具体内容:(1)分组、分班。(2)每班只设一个教师。(3)每门学科只应该用一种书。(4)每班都应该得到同样的练习。(5)一切学科和语言都应该采用同样的方法教授。 意义:(1)班级授课只是普及教育,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一种手段,可以解决普及教育中教师少、学生多的困难。(2)班级授课制不仅有利于普及教育,而且对于教和学也是有利的,面对众多学生,可以使教师产生巨大的工作热情,集体学习能够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班级授课制的创立是人类教育史上伟大的事件之一,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了班级授课制,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近现代的学校,才能使教育成为一项工程,一种职业。班级授课职为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论述德国柏林大学的特征答?

      答: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就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 柏林大学则是以专门的科学研究为主要的追求, 以科研带动教学,把授课作为次要的问题考虑。学校不在意博览群书、熟读百家为目标,而是要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从事具有创建性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校规定,大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担负科学研究的工作。为此,他们主办讲座,开展自由讨论,提倡师生研究,鼓励新的建树。开拓学术研究的新学风,保证了教学的最优质

      量。德国柏林大学确立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 使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彻底结束了欧美长达 200年的高等教育“冰河期”,也使德国成为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

      4、论述欧洲新教育运动中新兴资产阶级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

      答:第一,乡村寄宿式学校。欧洲第一批新兴资产阶级学校都是乡村寄宿学校。其优点有:(1)新学校设在乡村的自然环境之中( 2)乡村学校融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和学习环境为一体, 寓教育与自然和民主生活之中(3)各校师生拥有相当多的自主权,在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都很民主和自由。第二,为资本主义社会培养领导人。新学校环境优美,师资俱佳。招收人数少,费用高,招收对象是富家子弟。新学校市委资本主义培养新一代的领导人。第三,注重实际。强

      调锻炼身体,学习语言,学习知识要学习最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必须学会吃苦,学会劳动,注重实际使新学校已具有了新的内涵。 第四,民主和自由。新学校在管理上大都实行学生自治。 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才能,给他们以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之间合作、友谊的建立。在教学上,课程设臵较多地考虑到学生兴趣、年龄特征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学校的一切活动尽量安排在室外。 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那里生活、学习。学校师生之间,大学生和小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命令纪律,而是关心、爱护和友谊。第五,肯于接纳新思想、新方法。新学校试图建立新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往往注重对社会、儿童的研究,善于纳入新的思想和方法。新学校实心教育思想的实验园地,也是新教育思想的传播者和推广者, 为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论述杜威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纯粹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教育作为实践民主主义的工具,依靠的是它的特殊性,教育能够保证儿童充分自由生长的也是依靠它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质的是教育在社会中地位的特殊性,杜威称之为“纯粹性” 。杜威人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教育的纯粹性质”。只有这种“纯粹性”才能保证教育价值的实现。这种“纯粹星”,实际上就是确保教育以儿童的生长为中心,确保儿童的生长是教育中第一位的、至高无上的事情。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的原则就是教育以儿童的生长为中心。为了

      保证这种纯粹性,杜威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提出可要求。 从教育主题来说,儿童是教育的惟一主体,教育中的其他因素、教材甚至教师都是教育的媒介物;从课程来讲,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创造” ,即课程设臵从儿童的经验出发, 以儿童的经验生长为核心;从教法来讲,杜威方对直接教学,主张间接教学,教师通过设臵课程和学校环境引导儿童。杜威的“纯粹性”是一种理想的理论设想和理论原则,但是对于如何理解和确保教育工作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这一点上, 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老师二维码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江西自考00450教育评估和督导押题资料

    江西自考课程

    江西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免费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